2025年11月6日下午,由全国艺术名词工作办公室、紫金文创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联合主办的“董欣宾与中国画学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南艺党委副书记、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讲话,南艺美术与书法学院副院长刘春副教授主持研讨会。来自艺术院校、科研院所、美术馆、文学界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循着南艺文脉,追溯董欣宾先生的学术足迹与艺术实践,深入探讨中国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与当代价值。

董欣宾先生是南艺杰出校友,师从刘海粟先生,是现代中国画学理论奠基人。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他与南艺美术学院郑奇教授携手深耕,以中国传统话语为根基,先后推出《对偶范畴论》《六法生态论》《中国绘画本体学》等重磅著作。在20世纪中国画古今中外激烈碰撞的语境下,他扎根中国文化本体,致力于构建具有民族气派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画自主知识体系,其关于绘画本体、方法论、价值论的深刻思考,至今仍是推动中国画当代发展的宝贵资源。

研讨会上,李向民教授指出,艺术学范畴和体系研究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个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董欣宾与郑奇先生站在人类的高度和全球视角,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建构全新的绘画学知识体系。他们的探索不仅是南艺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艺术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先驱实践。他呼吁南艺学子与学界同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入挖掘董欣宾、郑奇的学术遗产,将个人研究与艺术学科三大体系建设相结合,赓续文脉、担当使命。

中国美术馆修复部副主任邓锋、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宗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教授张曼华作主旨报告。邓锋指出,董欣宾的画学体系立足中西平等对话,涵盖画术、画论、画法、画风,以鲜明的文化担当、辩证统合思维及宏微结合的架构,为当代中国画学自主体系建设提供重要范式。王宗英结合自身参与董欣宾著作校对的经历,提出董欣宾是南艺文脉的激活者与整合者,以“以中化西”赋予融合新内涵,将个人艺术实践升华为学科理论框架,实现从“融合”到“本体”的突破。张曼华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中国画理论著作,强调董欣宾范畴研究的超前性,指出其以生态视角搭建的框架,植根传统且结合实践,至今仍能为理论与创作提供指引。

在研讨环节,与会专家结合自身与董欣宾先生的交往经历及研究心得各抒己见,现场氛围热烈而真挚。南艺美术馆原馆长李小山教授分享了与董欣宾的深厚情谊,感慨其过人的才华与抱负,惋惜其生命过早落幕,未能完成更多学术探索。南艺美术与书法学院原院长张友宪教授高度评价董欣宾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强调董欣宾在中国画坛的重要地位,他们在南艺文脉中的重要贡献不应被淡忘。南艺美术与书法学院毛焰教授回忆了初见董欣宾画作时的震撼,直言其作品中和骨子里的艺术气质与绘画性在当下仍极具标杆意义,呼吁学界重视其艺术成就的传承。《董欣宾传》作者、美籍华人作家王晓丹分享了写书背后的情怀与奇遇,讲述了董欣宾先生个性中的热烈与执着,以及其著作与故事在海外的传播与反响,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深入研究这位文化奇人。

原《开卷》执行主编董宁文结合早年见闻,谈及董欣宾的无锡渊源与多元影响力,坚信真正有价值的学术遗产终将被铭记。南京大学刘俊教授以文学研究者的跨界视角,称董欣宾为“奇人、狂人”,肯定其打破常规的创造精神,同时提出应辩证看待其不足。南京博物院赵启斌研究员认可董欣宾以人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为支撑的学术思路,赞赏其“负性绘画”等创新理念,强调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对创作的启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李良研究员结合“天人合一”思想,提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兼顾古今中外参照,关注学科张力与生命体验对艺术表达的影响。南艺费泳教授指出董欣宾是南艺写意人物画发展的关键人物,其融合海派血脉与西式人体造型训练的探索,为中国画形式语言与造型突破提供了重要经验。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既是对董欣宾、郑奇先生学术贡献重新认识,也体现了学术界对于中国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必将为中国自主艺术学体系的持续完善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