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青年报》头版以《单雯:守护梨园根魂 传承昆曲薪火》为题,对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南艺教师单雯成长奋斗事迹进行报道,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最近一段时间,单雯正忙着为即将与观众再见面的“重逢《牡丹亭》”做准备。“这部戏的创排属于强强联合,导演、编剧、舞美、服装都是戏剧行业顶尖团队。”她说。
单雯是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教师,同时也是现代昆曲的领军人物,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榜首获得者。近些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弘扬和发展昆曲艺术,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观看传统昆曲。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单雯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
出身梨园世家,单雯与戏曲的缘分从小时候就开始了。那时,她常常跟着父母到剧场看演出、在后台看练功。“在后台看大人们化妆就觉得很美、很有趣,自己也想装扮上。”单雯回忆起最初的戏曲启蒙时说。
昆曲被称为“中国百戏之祖”,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级非遗”。
1998年,江苏省戏剧学校每20年才招收一批学生的昆曲专业开启招生。家里人觉得机会难得,便鼓励单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考。可由于没达到规定年龄,单雯未被录取。幸运的是,第二年她得到补录机会,10岁的单雯与另外48名同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四代传人。凭借刻苦学习,14岁的单雯斩获首届“中国戏曲演唱大赛——红梅杯”金奖。
2005年,戏校毕业后,单雯进入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工作。当时,执导《1699桃花扇》的田沁鑫导演看中了单雯。于是,16岁的单雯在昆曲的舞台上与16岁的李香君“相遇”。
为更好地饰演角色,单雯不仅认真研读《桃花扇》原作,还找来不同版本的影视和话剧作品揣摩,希望深入李香君的内心世界。“那时,我每天过着排练场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就连吃饭时心里也在琢磨台词和身段。”她回忆说。
经过3个月没日没夜的排练,《1699桃花扇》成功上演,舞台上出色的演绎也让更多观众记住了这名年轻的昆曲演员。
“从小我就不是很怯场,享受站在台上的那一刻,没有紧张、害怕,我觉得学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展示给观众了。”回忆起当时的登台经历,单雯说。
2007年,单雯拜入国宝级昆曲大师张继青门下,系统学习《牡丹亭》。张继青对艺术的要求极为严格,乐队伴奏哪怕有一个错音都会指出来。严师出高徒,老师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深深影响了单雯。
至今单雯还记得,老师说戏时总教导自己要再“淡”一些。在她看来,“淡”就是要把自己融入表演,把角色融入自己的身体,“不是我在做这个动作,而是杜丽娘在做,此时此刻我就是杜丽娘”。
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单雯不仅学到《牡丹亭》最精华的“三梦”——《惊梦》《寻梦》《痴梦》,更将自己的表演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2019年,单雯凭借对《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传神演绎,问鼎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第29届梅花奖。她本人更是被观众们称为“最美杜丽娘”。
作为一名昆曲演员,单雯时刻牢记自己身上肩负的弘扬和发展昆曲的责任。在传承过程中,她不断探索创新的边界和方式。比如,在尊重原作、尊重唱腔与程式的基础上,可以用现代手法创新戏曲舞台的舞美、灯光。传统昆曲舞台铺的是地毯,有的作品结合剧情特点,把地毯改为大理石般的地面,这样当灯光映在上面时,就产生波光粼粼的视觉效果,与剧本中小桥流水的故事背景相呼应,更有代入感。
近年来,在像单雯一样的年轻演员的努力推广下,传统戏曲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喜爱。在单雯看来,昆曲的美在于它文辞高雅,表演细腻。“当代年轻人对戏曲的喜欢也说明了传统文化的觉醒和当下青年的文化自信。”她说。
2023年,单雯将昆曲传承与推广的工作从舞台拓展到讲台。她开始在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任职,所授课程覆盖所有艺术类学生,传统的昆曲技艺也推广至各个艺术门类的实践中。
“现在的学生都很好学,他们会主动研究戏曲并将一些声腔唱法、肢体表演融入他们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去。”单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