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发布,我校共2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本科二等奖1项,研究生二等奖1项。
由刘伟冬主持,李彤、章文浩、商勇、费泳、束新水、杨娜主要完成的教学成果《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获评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该教学成果自应用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艺术品味高、创作水平高、综合艺术素养高的专业创作及理论人才。许多毕业生被国内外知名大学、专业创作部门和文化管理机构争相录取与引进,成为了国内外相关专业教学、研究、管理领域的中坚力量。
该成果培养模式的创新在于:一、“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艺术观;二、“套餐+自助餐”,基础教学与理论、创作教学交融互动;三、重特色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四、工作室制与学分制相结合;五、课程群与专业教学模块融合互动;六、创建由学生主导的美术展、书画拍卖等实践平台;七、与专业院校和文企合作,聘请行业导师;八、积极服务社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该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美术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中国画、绘画、美术学、书法学、雕塑5个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古代书论选读》《中国美术史》2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线下课程,《油画技法》《中国画技法》《中国美术史》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全国微课教学比赛获奖1项,省级以上教材奖13项。科研与创作成果亦斩获佳绩,获批和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6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4项,省级以上科研获奖12项;获得国家级创作重要奖项13项。大学生思政、创新创业项目上,获国家级重要奖项34项,国家级重要展览获奖26项。
成果检验期内,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闳约深美——改革开放40周年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暨书法专业教学成果展”在全国美术界产生巨大影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对展览过程做了跟踪报道。近年来,本学科师生分别在中国国家美术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台湾艺术大学、韩国国民大学、美国纽约佩斯画廊举办高水平展览20余次,举办“搜妙创真——2016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师生创作作品展”“闳约深美—2016全国书法研究生教育论坛”“全国美术史学年会”等高水平学术活动,向国内外推广了教学成果。
同时,人才培养模式所取得的成果为海内外高校瞩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列宾美术学院、歌德学院、韩国全北大学校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等相继派出教师团队来我校观摩交流。
由李立新主持,詹和平、邬烈炎、何晓佑、熊嫕、张明、蒋杰、周庆、盛瑨、陆斌、何方、童芳、丁治宇、姬益波主要完成的教学成果《“艺科融合,协同育人”:数字技术驱动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评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该成果建立在团队成员长期一线教学基础之上,建立在我校百余年传承的育人理念及历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丰厚积淀之上。成果完成团队14人,教授13人、副教授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8人,近10年培养博士研究生45人、硕士研究生476人。团队成员积极思考新时代中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艺科融合、协同育人”,不断深化学科内涵,立体化学科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人文与技术双翼助飞,形成“数字技术驱动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在国内同类院校具有领先性、示范性。
该成果着眼于艺术与科学学科交叉与跨界创新,孵化多项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研究课题实践项目,从联合教学、创作、展览、活动等方式开展校校、校企、校地的跨学科合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00余项,形成完整的“艺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成果有原创性、前瞻性、可操作性。
成果完成团队围绕主持人提出的“构建设计共同体”,长期致力于交流平台建设,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基金与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专项资金,创建“实验艺术中心”“先进制造及柔性创新设计中心”“和平设计研究院”“造物艺术与传统设计研究基地”等重要实体,关注中国设计问题研究、探索中国设计语言,在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优势与特色。未来5年,成果完成团队将进一步深化“艺科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关注学科转型、产业升级、中国智造,服务构建设计新生态、数字中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成果体现了我校在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显著成效,是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结果,为学校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教务处、研究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