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青云之志 奋进不负韶华|校长张凌浩在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寄语

来源:双馨网发布时间:2022-06-21浏览次数:2030

亲爱的2022届全体毕业生同学,敬爱的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

岁月如歌时光飞逝,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你们就要开启全新的人生航程。毕业典礼,是一次为了告别的聚会,又是一场庄严热烈的送行。我们愿这场典礼,能永远留在各位毕业生的记忆里,成为你们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之一。

在此,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各位走向未来、走向希望的毕业生们,表示最真诚的祝贺!同时,也向与你们相伴四年、朝夕与共的教职员工与亲人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与发自内心的崇高敬意!

四年风雨,同舟共济,我们的国家经受住了疫情考验,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带着喜悦看到第24届奥林匹克冬季奥运会在北京顺利举行,为奥运健儿鼓劲加油;我们充满信心地投身国家十四五计划的新征程,为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我们满怀期待地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祖国美好的明天斗志昂扬!

四年风雨,同船共载,我们的学校经历了稳中求进,实现了奋发进取,学校成功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正在奋力向全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稳步迈进!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五个一级学科,全部入选“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其中,美术学入围中国顶尖学科!

四年风雨,同心同德,在校党委、校行政带领下,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指导下,同学们取得了丰硕的学业与创作成绩,为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也为你们的四年学业,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四年来,我们共举办美术设计展、大型文艺专场演出近百场,推出电视剧《埃博拉前线》、话剧《长明》、舞台剧《那时花开》《我的父亲瞿秋白》、舞剧《峥嵘岁月》、音乐剧《沧海一粟》《隐秘的光》《茉莉之音》等一批导向鲜明、思想深刻、制作精良、广受好评的优秀作品!

此刻,我代表学校送别各位即将毕业的同学之际,想起两句话。第一句是毛泽东同志说的,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代表,在对同学们讲话时,提出了“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殷切期待。第二句是习近平同志说的,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同志对全国人民发表新年贺词,发出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响亮号召。这两句话虽然相隔60余年,但都充满家国情怀与强国梦想,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不懈拼搏。不负韶华,孕育希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去努力奋斗——这也是母校送给你们的一种勉励、一种期待,一种对未来的憧憬。

同学们是2018年入学的,你们在大二时就经历了新冠疫情汹汹袭来,你们与全国同胞一起,在党中央领导下,勇敢地面对疫情带来的种种考验、种种苦恼、种种不便。事实证明,你们是值得骄傲的一代人,你们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知而后勇,表现出南艺人一个多世纪以来对初心和使命一以贯之的坚守与担当。明天是6月21日,恰逢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夏至之日,走过早春的绚烂,路过初夏的清凉,你们正走向生命的盛夏。古人云:“趁取春光,还留一半,莫负今朝。”我也愿你们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惜取春光,莫负今朝,守正创新,自信自强!

此时此刻,我想给同学们分享三组有意义的诗句。

第一组诗句是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去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联诗句,寄语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李白年轻时便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样保家卫国的豪情;到晚年仍壮志不改,在南京写下《登金陵凤凰台》这样爱国爱民的千古名作。李白的才情与创造力始终扎根于中国大地,他始终用生命热爱着祖国和人民。

李白的生命与李白的诗,贯穿着鲜活生动、用情用力的中国故事。这也是我对你们的第一个深情的期待,请你们这些未来的艺术工作者们,用自己的担当、用自己的创作、用自己的成绩,向我们、向历史、向世界展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我想分享的第二组诗句,是苏东坡的句子:“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海南时曾引用这句诗,来赞叹南国美景。此诗写于苏轼晚年,即使此时他已是桑榆晚景,依然初心不改、积极有为,保持了一颗纯净而向上的诗人之心。他眼里的祖国夜空是分外美丽的,他心中的宇宙天地是澄清空明的。

苏东坡在蛰居黄州时,潇洒地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即使到了暮年,他还有这样充满青春朝气的句子:“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可见,苏东坡始终扎根中国大地,毕生致力于服务天下苍生,从未放下积极有为的进取之志,从未懈怠扶危济困的爱民之心,从未忘记报国安民的使命初心!“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豁达乐观、奋斗有为的一生,也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所赞扬肯定的文艺精神:“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这也是我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的。

我想送给大家的第三组诗句,是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为说明文艺工作者要心怀祖国、心怀人民、志存高远,引用了这首《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他22岁时,和李白一样仗剑天涯,怀着满腔爱国之志,从山东家乡奔赴江南报国。他毕生都怀着振兴祖国的壮志,即使沉潜中年依旧青春热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体现了他对大好河山的深情热爱。

“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经历了一番为国为民的刻苦求索后,才能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这句话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最高境界。对我们艺术工作者来说,为社会书写下能够“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好创作,就是我们的大事业;为人民提供“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新文艺,就是我们的大学问;为历史留下“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的一流作品,就是我们的最高境界!

我为同学们分享这三组诗句,不仅是因为古典诗词被习近平同志称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而且,三位作者都表现出鲁迅先生在中国历史中发现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家国情怀,都表现出习近平同志提倡的“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的文艺精神,这种情怀和精神,同样体现在我们南艺人身上。

在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无数南艺师生,以才华报效国家,以艺术投身革命。1942年,一百多名文艺工作者齐聚延安杨家岭,参加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毛主席的讲话,共谋祖国文艺事业的美好明天。这一百多人里,有九名来自我们亲爱的母校南艺,他们后来都成为新中国艺术事业重要的奠基人。1939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赠给为我们的校友、版画家刘岘:“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

“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毛泽东同志的话言犹在耳,至今仍激励着南艺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说过:“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我们艺术青年,要学习李白的那种家国情怀,“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在游于艺与成于乐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不忘使命担当!

“莫愁前路无知己,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们艺术青年,要学习苏轼的那种百折不挠,以蓬勃的朝气,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始终初心不改,始终积极有为,眼望未来,一往无前!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未来”,我们艺术青年,要学习辛弃疾的那种进取意识,养一身浩然正气,存一腔报国之志,可上九天揽月,气吞万里如虎!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