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级学院: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我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现结合我校实际,组织开展2022年南京艺术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具体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对标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要求,努力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强化实验实践能力培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 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南京艺术学院本科课程质量标准》为指导,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打造“金课”、消除“水课”,全面提升我校本科课程品质。
二、建设规划
全面打造2022年度新一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从课程类型上讲,计划遴选立项线下课程、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社会实践课程五类课程共40门。
三、建设要求
2022年度新一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继续按照《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南京艺术学院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办法》(南艺院发〔2020〕51号)的文件精神执行。
(一)课程范围
纳入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均可申报。其中:
从课程类别来讲,以专业核心课为主,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跨学科/专业课等;
从课程建设内容来讲,包括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方式优化、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文件规范、教风学风提升等方面。
学校大力倡导基于我校各类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应用来开发建设课程,如选用省级微课比赛获奖作品、采用省级重点教材、由省级教改课题研究引领开发课程资源,等等。
(二)课程团队
1.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必须为我校专任教师,原则上应为教授,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精深;个别新兴专业的课程负责人,也可由具有业界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副高职称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需保证长期担任该课程建设的主持工作,原则上五年内不得更换。
2.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可由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助理教师等人员组成,且均须为我校在职人员,具体数量视课程建设实际需要而定。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需在教学视频中出镜,且课程负责人应完成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助理讲师负责保障线上教学有序运行。每个团队只能有一位课程负责人,一位教师只能加入一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承担教学管理与技术支持工作的人员不作为教学团队成员。
(三)课程质量
1.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想导向正确,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反映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
3.根据我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立项建设课程须已连续开设至少三年,教学质量良好;
4.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完整,符合在线教学的需求,教学团队充分开展在线教学活动与指导,共享效果好,示范引领性强。
四、经费资助
2022年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资助标准为:
线下课程,2万元/门;
线上课程,6万元/门;
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属于自建教学资源的,每门6万元;属于选用线上已有教学资源的,每门2万元;
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0万元/项;
社会实践课程,3万元/门。
五、工作进度
(一)建设筹备(2022年4月-5月)
1.2022年4月20日前,各学院将课程《立项申报表》、《信息汇总表》(表格参见附件3、4),一式2份(加盖公章)送交教务处;
2.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形成2022年南京艺术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名单,公示结束后予以公布;
3.遴选立项后,各课程教学团队需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梳理更新教学内容、录制教学视频、完善教学文件;同时,在指定平台上传完整的在线教学资源。(对线下课程的教学资源在线开放不做要求)
(二)校内运行(2022年9月-2023年1月)
2022年秋季学期,在线运行的立项课程于中国大学MOOC(校内SPOC)平台开放,面向本校学生开展教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项目所属学院的实验平台开放。
(三)全面开放(2023年2月起)
完成校内运行一学期的在线开放课程,经省课程平台审核通过的,可将课程转至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课(资源不用搬迁),自2023年2月起面向校内外学习者同时开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原实验平台持续开放。
(四)申报与认定(预计2023年5月起)
2023年5月起,学校组织开展认定工作,获得认定后划拨资助经费。
相关文件、表格请至教务处网站“教务公告”栏目下载,材料报送请将电子稿发送至jiaoyan@nua.edu.cn,联系人:张老师、季老师,联系电话:83517612、83498313。
附件:
教务处
2022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