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学院学子感悟中国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双馨网发布时间:2023-06-17浏览次数:22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六月初夏,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诗歌《悯农》回响在宜兴市金兰村的稻田。而吟唱这首古诗的正是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各国学子。6月16日,来自塞尔维亚、马来西亚、萨尔瓦多、乌干达、厄瓜多尔、黑山等国的国际学生们组成的“艺‘述’中国——当代中国故事全球讲述者”创新团队,在插秧劳动中感知中国乡村振兴,在美丽田园间讲述切身感受的、真实立体的中国故事。

他们脚蹬胶鞋、手持稻苗、弯腰低头,在满是泥淖的稻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稻田即是课堂,农民也当“导师”。同学们初入稻田的“惊慌”,在泥淖里前行的“担忧”,被甩得一身泥点子的喊叫声、汗水滴入稻田的欢呼声、两边村民们看着大家一个个手法笨拙、前后踉跄的大笑声,此时此刻和谐交融。一场生动的中国国情教育,在村民与国际学生合作劳动的田间生动地拉开帷幕。

金兰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这里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不仅宜居宜游,最具特色的便是科技引领,打造智慧农田,在生态田园建设中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蒋仲良是受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光是靠人种地还是不行,人会老,老了就种不动了,所以我们要让高水平技术落地到农村”。面对现实,蒋仲良朴实的话语中透着时代的思考,“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留住人才,才能向高科技、现代化迈进。”此时此刻,大家的笑容里更多了一份沉思,真切体会到中国的乡村振兴,不仅是靠人力的推动,更靠的是以蒋仲良为代表的无数一线干部,用沾满泥沙的鞋丈量出来的、用紧握农民的手规划出来的、用家国情怀的心奋斗出来的。

为不断推进中国国情教育走深走实,打造国际学生感悟中国乡村振兴创新课程模块,我校国际教育学院把课堂搬到乡间稻田,真正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社会教育功能。学院在金兰村挂牌“南京艺术学院国际学生研学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聘请蒋仲良为国际学生校外实践指导专家,并向金兰村捐赠图书。

6月21日,创新团队将赴盐城市,参加由盐城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23盐城特色文化街区夏季嘉年华”,深入多彩的中国百姓生活,继续探寻中国故事里百滋百味的人间烟火气。(文·王梓秋 图·陆天昊)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