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至12日,由我校艺术研究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如期开幕。本届论坛旨在体现当代青年学者的精神担当,充分体现了南艺人历经十年耕耘、十年跋涉打造平台的不变初心,期待未来有更多艺术学人与全国艺术学青年论坛携手共进。本届论坛分为一个主会场和十二个分场,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研究院所共计111位青年学者围绕“跨”、“新”、“育”等几个主要议题做交流体会分享,发言现场精彩纷呈。中国社会科学网连续两天给予论坛全面报道。
校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凌浩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辞时强调,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始终秉持尊重青年、爱护青年、发展青年的学术理念,鼓励青年学者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校艺术学研究所夏燕靖所长代表承办方致辞表示,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是国内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标杆。艺术学学科不仅要在理论上回应现实的关切,同时也要对学术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廷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龙迪勇,中国红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系主任孙伟科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我校研究院翁再红主持。
主题嘉宾就自己的新认识和新观点做精彩分享,周计武教授从跨媒介叙事的影、戏时空建构,吹响了本次论坛的学术“前哨”;孙晓霞教授从跨媒介的路径对学术史的冷静和理性地梳理,辨析了诸门类艺术的独立性和作为整体和一般的艺术知识体系生成的内在逻辑、及其合法性的历史必然;卢文超副教授从艺术社会学跨学科视角,指出跨学科研究中艺术的独特性和主体性,提出了建构中国特色的艺术社会学问题;王志亮副教授从“参与式艺术”的艺术家介入和参与者主体性建构的关系,探讨了艺术公共性问题;李新教授立足中国文化传统,从“经验”这一概念的中西学史的梳理阐释,提出构建中国艺术经验论;张佳峰教授从维特科尔对艺术史和心理学学科交叉的考察分析中,思考严谨、一般的艺术科学构建问题;陶蓉蓉副教授从艺术的场景化呈现探讨了艺术空间营造及其美育功能实现,也启发了我们美育具有跨学科、跨媒介的性质。
十二个会场的学者发言充分体现了跨媒介、跨文化、跨门类的多元发展态势,如孙超《明代<目连宝卷>龙牌媒介转换及礼仪空间建构》;闫晓蓉《“沉浸艺术”的语义流变考——基于辩证图像理论的分析》;李倩倩《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冥府十殿皮影”中的信俗、戏剧与社会生活》;陈璐《从手工艺到机械化——浅析西方书籍制度对审美的影响》;王玥《中国与伊特鲁里亚墓室壁画中的宴饮图像比较研究》;戎恺凯以情境分析法分析中国书法经典;成果《数理和谐:明清江南地区小木作比例关系探讨》。
闭幕式上,校党委常委、副院长李向民提出了“勇气”、“担当”和“坚守”三个关键词。青年论坛闭幕后,我校艺术研究院发起特别策划,青年论“十年·如影——全国艺术学青年十周年回顾”,期待各位学者妙语频出,解惑未来,助力艺术学人继续“梦圆”情怀。十年,青年论坛始终积极进取、步履不停,未来,也必将向着更高的起点,更大的格局,更新的浪潮砥砺前行。(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