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艺“扫地僧”近日走红网络:做着最普通工作的他们,不仅有一颗文艺的心,还以一大把年龄在偷偷自学艺术;他们是南京艺术学院的门卫、清洁工。他们说,艺术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快乐、希望和梦想。张普 记者 孔芳芳
清洁工吴爷爷:拄着拖把弹钢琴使他火了一把
“我今年9月才来,之后发现这里有架钢琴,被画得花里胡哨的,我当时也不懂嘛,就想,这么好的钢琴,为什么给涂得这么乱呢!后来老师告诉我,那是学生们创作的漆画作品呢!”66岁的吴忠干爷爷笑着向记者讲起他“莫名”走红的经历。
在孙女上学的学校打扫卫生,偷偷练钢琴
当时并不是吴爷爷第一次接触钢琴。孙女在合肥艺术学校上学时,他在学校的剧场打扫卫生,就见过并偷偷弹过钢琴。“听小孩们和老师弹得真是好听哦,等他们放学了,我就一个人偷偷地弹一会,自己摸索着认琴键,分不清,就在上面轻轻标上‘哆来咪发嗦拉西’,然后再赶快擦掉。”
那时他每周要弹3-5次,在没有老师教的情况下,吴爷爷居然学会了用钢琴弹《马儿慢些走》《看见你们格外亲》《十送红军》《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等一批他那个年代的歌曲。每次弹钢琴,就是他一天最快乐的时候。
孙女考到南京艺术学院学舞蹈,他又从合肥跟来,在设计学院的两座“设计车间”里,找了份清洁工的工作。
“当时我一看,呀,设计学院怎么还有钢琴,当时心里又是惊又是喜!”吴爷爷的工作是早上7点开始。前几天,他早来了一会,看到四下里没人,学生们还没过来,他就打开琴键,想试着按一按。他一手拄着拖把,弹了首《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突然,我听到后面有脚步声,马上就停了下来,盖上琴盖,头也没敢回,就拿着拖把赶快走开了。”吴爷爷说,当天回到家,他就受到了孙女的“质问”:“爷爷你今天是不是弹钢琴了?!”“我,我没有啊。”他支吾着。“还说没弹?你戴着红手套,穿着蓝工作服,站在那儿弹的,我都看到了!”“我吓了一跳,心想:‘孙女怎么知道的?!’结果孩子就说:爷爷你火了,知不知道?”
“我才知道那天有小孩偷偷拍了视频给传到了网上。”吴爷爷笑说,后来南艺的官微、南京和江苏的多家媒体陆续来采访他,他才知道网络的“厉害”。
“我的钢琴技术其实真的不好,跟人家钢琴家比起来,我可能连小学生都算不上。”吴爷爷对记者连连说。上学、在煤矿,吴爷爷都是拔尖的“能手”这不是吴爷爷第一次“拔尖”了。
他小学时就因为成绩好,被保送进了当地大名鼎鼎的淮南一中,“那个学校,你成绩不是非常好是进不去的。”
吴爷爷清楚记得,第一堂课,严厉的英语老师一下子训哭了8个学生,他是第9个,到了他,回答的问题才勉强让老师满意。吴爷爷用一口流利的英语重复当年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课,50多年前的讲课,他竟然记得清清楚楚!“我孙女现在就经常讲我,爷爷,你英语基础那么好,连我考试的题目都会做,为什么不捡起来呢?!你现在就是太不上进了哦!”说起孙女的“责怪”,吴忠干有点不好意思。
1972年,他作为当地最后一批被抽调上来的知青,分到了淮南新庄孜煤矿搞基建。吴爷爷说,他以一名党员的身份,在煤矿一直干到退休。
让吴爷爷遗憾的,是他回城后没有捡起擅长的文化课。“跟我一起回来的一位同事,一直没断过学习,后来参加了高考,圆了大学梦。唉,我当时在煤矿有了工作,就没想其他的啦!”
以后想买一架电子钢琴
在南艺,吴爷爷负责设计学院两座车间上下两层楼的打扫。
他经常会遇见外国留学生。“有一回我一个东西搬不动,就用英语请一位留学生帮忙,他就过来帮我了,我们还用英语交流了几句!”吴爷爷开心地重复他和留学生对话的内容。
记者请他弹一段钢琴,想给他录个视频,他却说什么也不肯。“不是我不给你弹,你别看这里不像正规的教室,孩子们都在思考着设计方案呢!我一弹就打断他们的思路了,可不能弹!”
吴爷爷对记者说,他的本职工作是清洁工,打扫卫生才是主业,“我们干工作一定得把分内分外的都干好,只要是领导安排的事、对学校有益的事,我都可以做!”
“等孙女不需要我们照顾了,我不用打工了,钢琴可能买不起,我最起码要买一个电子钢琴来弹!”吴爷爷说,打麻将、打牌那些他都不喜欢,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弹钢琴,“弹钢琴对大脑、手、眼都有好处,还能陶冶情操,等我买了琴,每天都要弹!”
“明星夫妇”喜欢“吼”: 妻子被称“翻版莫文蔚”
南艺的校园里有着这样一对“明星夫妻”,两人分别被称为“南艺莫文蔚”和“南艺金城武”,两人是音乐学院的环卫工和门卫,都喜欢唱歌,也都热爱生活。
“我就喜欢瞎唱唱,没事跟我老公一起吼吼,没想过要出名。”如今成了学院名人的陆阿姨对记者说。陆阿姨是音乐学院的环卫工,爱人“音院金城武”是音乐学院门卫,陆阿姨外向热情,丈夫则内向腼腆。两人从小一起长大,老家都是芜湖的。2001年,陆阿姨夫妇带着3岁的儿子从上海来到了南京,并在南艺扎根,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陆阿姨说,她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唱高音,尤其喜爱《十五的月亮》。“岁月不饶人啊,年龄大了,现在唱高音部分都有点难了。”虽然嘴上这么说,陆阿姨对自己的唱歌还是有要求的,她最近玩起了全民K歌练习,前两天在全民K歌唱了《一个人的寂寞两个人的错》还得了很高的分呢!
谈到“翻版莫文蔚”这个称呼,陆阿姨说:“10年前就有人这样叫了,我自己觉得长得不像,他们都是瞎叫的,我也不想火,就是想自己唱唱歌,陶冶陶冶情操,像之前一样,在家没事哼两句,和家人平平淡淡地生活,等退休之后再去考虑学专业的知识。”
门卫季师傅:练武20多年 是个“健美达人”
一头潇洒的长发扎起了辫子,走起路来两手插在口袋,演艺大楼的季勤章师傅被赞是最有“艺术气质”的门卫。不仅如此,记者这两天跟他聊天时,发现季师傅还是位武术达人和健美达人!
季师傅在南艺呆了20年了,先是看琴房,南艺百年校庆时建了全院最高的大楼——演艺大楼,他又来到演艺大楼看排练厅:学生排练前,他和同事们帮忙摆放谱架等设施,演出前给孩子们准备好道具。
学生们很喜欢跟季师傅聊天。毕业了的学生,每年还会回来看他,逢年过节时也会给他打电话、发微信。“在南京工作的孩子们,过年前要回家了,就回南艺我们聚一下,弄点酒和菜吃一吃、聊一聊。”季师傅称这些年轻人为“孩子们”,“吃完他们就每人演奏一段,我帮他们录下来,做个纪念。”
也不怪“孩子们”这么喜欢季师傅,他确实是“有两下子”的!季师傅从年轻时开始练拳,学的是“金陵太极拳”,20多年来每天坚持凌晨4点起床,每天练两个小时。他可不是自己练着玩玩,不仅有老师教,自己因为对武术、气功和养生感兴趣,家里买了几百本相关的书,闲着没事他就翻着这些书来研究,“以前还喜欢上网找相关的资料看,光打印的资料就有那么一老摞高!”季师傅伸手比画着对记者说。
这些年,他又喜欢上了健身,杠铃跟各种器材都买了来,没事就在家练。“我这两天还拍了两张健身成果的照片,给你看看!”他笑着给记者看了自拍的照片:哎哟,照片上的季师傅胳膊上肌肉发达,可真不是练一两天能有这种效果的!
怎么想起留起这一头艺术气质的长发呢?“我跟学生经常聊天嘛,有次一个学生就建议我留长发,我想那就试试呗,结果就越长越长,我就干脆扎起来了。”季师傅说。
长年习舞、健身,让季师傅的身体素质特别好。“从小到大我没挂过水,从我记事起好像都没去过医院。”在南艺20年,季师傅最喜欢的还是跟“孩子们”在一起,“他们都很年轻嘛,特别有朝气,也都很单纯可爱,经常跟他们交流,我都觉得自己的心态变年轻了呢!”
“书法能人”门卫葛大爷: 做人要正 写字也要正
南艺传媒学院门卫亭还有一位“大能人”——会中医针灸,能写一手漂亮好字的葛大爷。
葛大爷是老南京人,出身中医世家的他,在被下放到农村10年后回到南师附小校办工厂工作,开始补习文化课,一直到大专毕业,退休后他来到南艺传媒学院当起了门卫。
在这几十年里,葛大爷一直走他的“书法路”。每天抽空写两页纸的字是他的习惯,凡是想抄写的都会抄写。抄写的字不仅有楷体,还有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在工作桌上,记者看到一本破旧泛黄的《针灸大成》,葛大爷笑着说:“这本书是20世纪50年代的,我父亲留给我的,我从2010年就开始抄写这本书,全书共十卷,目前抄写了二十二本,大概还有八本就能抄完了。”为什么要选择抄写这本书呢?原来,“这是明代的中医药书,世上现存不多,我抄写它,是想要把中华的文化保留和传播下去,也想把它留给我孙子。”
“先做人,后写字”是葛大爷一直秉承的教诲,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的书法老师曾经教导他的话,他也想用这句话教导后辈人,写字一定要静下心来写,做人就像写字一样,一定要正,就像“门”一样,不能一长一短。
采访期间,看到南艺传媒学院学子们踏入学院大门,葛大爷感慨地说:“这些孩子未来就是传媒行业的栋梁,也希望他们都能坚持做一个很正的传媒人啊。”(作者:孔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