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杜思梦
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电影史年会于10月19日至22日在南京举行。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
本次年会主题是 " 一九四〇年代的中国电影:战争风云、历史转折、多元形态 "。"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语境中呈现出特殊面貌。这个时期有国民党治辖下的大后方抗战电影、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 " 人民电影 "、东北的 " 伪满洲映画 "、上海的 " 孤岛电影 " 和 " 沦陷区电影 " 以及港台电影等等。
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胜利和解放,中国电影也在这翻天覆地的十年之中浴火重生。可以说,就社会变迁和文化格局而言,中国电影史上没有哪个时代比上世纪40年代的电影更复杂;40年代电影的创作、理论、文化、产业等话题一直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史学界关注的热点。
本届年会得到了中国大陆及港澳台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关注,也有来自美国、奥地利、日本、韩国等国外学者的积极响应。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
中国电影史年会自2012年创办以来,逐渐成为国内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高端学术会议。主办方坚持学术品格,采取不看作者,只看论文的 " 盲审准入制 ",引发了学界的重视和拥护,年会的学术质量逐年提高。
据悉,今年的报名人数超过230人,经过苛刻的审查流程,论文淘汰率接近50%;在提交的145篇论文中,最终共有80篇论文入选并受邀进入年会交流。
主办方透露,本届年会已经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中国电影史年会。仅会议的临时论文集就厚达858页,彰显了研究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独到的史学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
为期三天的论坛包括主论坛、分论坛、学术放映等诸多环节,分为理论梳理、影人研究、影史钩沉、产业观察、性别表达、文本研究、电影与社会、沦陷区电影、大后方电影等12个主题对1940年代的中国电影史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全程均设点评和互动环节。
年会期间,还安排了10部难得一见的早期珍贵影片的学术放映,皆为4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影片。
与会专家认为,本届年会大大推动了业内的学术交流,拓展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对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做出实质性的推进。